close

閱讀分享:心理界限 /作者:楊嘉玲

@這是你的人生,你不該為滿足別人的需求而活 

@我們很容易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影響了自己的心情,特別是「憤怒」或「愧疚」這兩種情緒。

@有一種互動,表面上無怨無悔、任勞任怨,但是相處久了,被照顧一方的內心,卻絲毫沒有快樂的感覺。那就是用「付出」創造「控制」、用「犧牲」達成「軟禁」

@<脆弱的力量>一書作者布芮尼.布朗,對於心理界限下的簡單註解「界限,就是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當你的善良有原則,感性有底線的時候,別人才會真正的尊重你。

@有健康心理界限的人,不僅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同時有能力清楚地表達。

@其實沒有人能夠真的孤立你,除非你自已先選擇了在乎,並繼續留在你痛苦的關係當中。唯有你先尊重自己,別人才會把你放進心裡。

@心理學家卡普曼博士發現,人與人的互動經常會重複出現沒有明說的心理遊戲,而幾乎所有的心理遊戲都會有: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這三個角色,人們在三個角色裡並非固定不變,會隨著不同的狀態不停地輪換位置。

@沒有人可以改變任何人,除非常事人自己願意。不管你的出發點有多良善,只要對方不是發自內心的調整,當情況和他想的不一樣的時候,他就會把責任丟給你,認為是你的錯。

@其實適度的叛逆,是建立個人界限重要的嘗試,在過程中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喜歡什麼。當父母能允許孩子挑戰權威,他們才能夠開始思考,有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別人想法的複製品。

@你必須懂得讓自己快樂,這世界才會跟著你微笑。

@心理界限不清的人之所以常常讓自己處在矛盾、糾結的狀態,原因來自於他們習慣否認自己的需要,把別人的福祉放在自己之前。

@這世界上沒有誰非誰不可,當你界限愈清晰,愈能夠吸引到相同頻率的人,一起迎接生命的挑戰,成爲幫助彼此成長的梯子,而不是埋葬對方的鏟子。

@一個人唯有能允許自己拒絕別人,他才能夠真正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拒絕。

@「界限」本來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能用一個標準或做法就一刀切,最重要的是當事人的「意願」和「感受」。

@「聰明是種天賦,善良是種選擇」既然是一種選擇,那麼你就有責任學習判斷,把善良留給真正懂得珍惜你的人,別陷入「幫與不幫」的二分法當中。

@在對方沒有準備好要改變之前,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

@等待,不是被動、不作爲的。而可以拆開來理解,「等著」與「待著」。等著,讓我們知道實機的重要,有些事情急不來,必須要有關鍵的轉折才能翻轉,或是夠痛了才會真正驚醒,在行爲上做出改變。「慢慢來反而比較快」。待著,是不間斷的看顧和關照著,雖然我們身體沒有行動,但我們的心一直是保持著觀察、在意對方。

⋯⋯⋯⋯⋯⋯⋯⋯⋯⋯⋯⋯⋯⋯⋯⋯⋯

這是一本簡單易懂的書,可以提醒著我們,當在慣性的生活模式中痛苦了、不順遂了、身心疲累了⋯⋯沈溺在負面情緒抽不出身時,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可以做些調整與改變。


通常人愈長大愈害怕改變、害怕新的學習、新的嘗試、新的環境,對現況不滿意、不快樂、多抱怨、多指責,這樣的情緒對自己是好的嗎?


也許,多數的人還是繼續得過且過的過著這樣的日子,總以為壞情緒自已會消逝、自己會治癒,但這個「情緒自己」不就是你嗎?別自以為是的認為「壞情緒遺忘了就好了,過了就沒事了」,或許它只是被你埋藏在某處,或許它正不斷的透過其他訊息傳達跟你說:「嘿!我還在等著你呢!」還是在等著你正視它、面對它、撫慰它。

只有自己才是唯一陪伴自己一輩子的人呀!請先好好的,關愛自己,了解自己.照顧自己.


感恩 天地

感恩 蔡禮旭老師(弟子規)

感恩 導師

感恩 開啟我身心靈成長的貴人們

感恩 生命中帶領我成長的老師們

感恩 超碼家人實修分享的健健好

2022/7/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健健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