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 作者:瑪亞.蕯拉維茲;布魯斯.D.培理

推薦序 /留佩萱,美國執業諮商師─

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都是為了「適應」過去創傷環境發展出來的生存機制。當我們只看見這些問題行為,就很容易給孩子貼標籤。


閱讀紀錄:

@大腦內部的運作與每一種人類的現象和症狀之間,一定存在著相互作用。

@大腦發育關鍵時期的壓力經驗,雖然為時非常短暫,卻會對「壓力荷爾蒙系統」造成持續到成年期的轉變。

@孩子的自癒能力是後天養成,而不是與生俱來的。兒童能夠從創傷中復原,是幼年經歷的壓力與養育模式的結果。

@使用依賴性:有在持續運作的神經系統會越來越活躍,沒有使用、未受到刺激的系統則變得越來越遲鈍。

@如果沒有壓力,生物系統不會知道需要注意新的事物,換句話說,壓力不一定都是不好的。

@解離反應:在遭遇極大壓力來源時,會產生麻木、抽離的反應。

@習得的無助感:因爲無法掌控、預期所處環境的壓力事件,個體最終變得消極、放棄抵抗的情況。因此,要解決創傷壓力,重新取得控制很重要。

@關於受創的兒童,他們需要可預測的事物、規律、控制情況的力量,以及與照護者建立穩定的關係。

@大腦的演化是由內而外的。最底層、最原始的區域「腦幹」在子宮內與嬰兒期之初幾乎已經發展完成,主要是調解人類的核心調節功能,像是體溫、心跳、吸與血壓;接著是「中腦與邊缘系統」,在三歲之前蓬勃發育,主掌引導行為的情緒反應,譬如恐懼、討厭、喜愛與快樂;而掌管最複雜極具人性功能的「大腦前額葉皮質」,例如語言、抽象思考、計畫、決策與自我控制,則要等到青少年時期、甚至成人後才會發育完全直到二十幾歲時才算成熟。

@本書通篇都在講述,發展創傷、忽視、依附關係的中斷與相關童年困境對兒童造成的影響,我們也知道,離開原生家庭的兒童,出現重大情緒、行為、社會與認知問題的比例高達七成,隨著時間過去,人數可能更多。

@大腦是一個會記錄的器官,可以反映我們的個人歷史,唯有我們獲得適當類型與時機的成長經驗,才能展現遺傳的天賦。在我們的幼年時期,這些經驗主要是由周遭的大人來主導。

@一個孩子如果擁有強大的社會連結網絡,受到潛在創傷性經驗所影響的風險,會比沒有這些支持的孩子還要低。也就是說,個人若長時間擁有強大的社交網絡與數量多、質量高的關係互動,就能預期良好的心理健康及其他正向的結果。

@任何促進人際關係的事物都能地治療他們,像是持續、耐心與反覆的關愛和照顧。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健康長大,讓他們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創傷經歷都能復原,就必須建立一個更健康的社會。

@我們的教育體制過於注重認知發展,幾乎完全忽略兒童在情緒與生理上的需求。

---------------------------------------------------------------------

閱讀心得:

先前我理解了每個人的生長環境與人際關係,能夠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的行為模式。但透過布魯斯.D.培理醫學博士的專業神經醫學上的解析,人類大腦的形成是階段性的演變。我試著用現代化科學的理解方式:大腦像是一台電腦,裡面儲存的記憶資料是隨著時間而累積下來的,有部份可能是「暫存性」的記憶,但很多是「永久性」的記憶。電腦中所儲存下來的永久性資料,或許很久沒有使用到或不常用到而可能被忽略了,但其實「它」還是在電腦裡。而「創傷」也是如此,人們以為時間過了就忘了,但其實「它」正無意識的淺移默化影響自己每一個階段的人生旅程。不過培理醫生的治療團隊運用了神經發展模式與臨床診療的核心概念,發展出一套「治療的神經序列模式」的診療方式,其中包含了四個核心要素:(1)成長史:了解創傷、困境的時間點與本質與程度(2)目前功能:評估受害者目前身、心的各種功能(3)治療許畫:根據個案的發展需求,來選擇與安排教育性、有助增加經驗與治療性的活動(4)計畫的執行:追蹤治療計畫的執行進度與成效並適度的進行調整。

另外從心理學家Erickson 的「心理社會展論」中,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而其中前三個階段嬰免期(0-2歲)、幼年期(2-3歲)、學齡前期(3-6歲)而這些發展時期的重要關係不約而同的都是:父母(照顧者)及家庭關係。可以見得當「人」在前三個時期的發展受到創傷時,帶給他後面的人生影響會有多大?何況以現代講求快速的年代,又有多少的人力與時間能夠協助受過童年創傷的人又或是自覺受過童年創傷的人,使其復原與治癒呢?


透過本書更了解到能夠成為「一個人」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上天很不公平的是給了每個人不同的成長環境。但又很公平的是,每個人每日能擁有的時間是相同的。在不好的環境中能不能有「好」的自己?在好的環境中難道就不會演變成「壞」的自己嗎?外力的牽引與協助都只是暫時性的,而這其中最大的關鍵因素只取決於「自我意識」而已。

最後,我認為該值得慶幸的是,大腦的記憶與電腦記憶相同,都能夠透過「有意識」的去清除與覆蓋,因此「終生學習」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每個生命階段都要為自己納入新的資訊與新的方法面對自己真實的生活,這本書雖然是以治癒兒童為主軸,但其實曾經也是兒童的成人更應該要好好的有意識的去學習療癒過去的自己,並且有意識的觀察自己每個階段的人際關係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模式。「美好人生」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只取決於自己是否願意學習轉變。



感恩 天地

感恩 蔡禮旭老師(弟子規)

感恩 導師

感恩 開啟我身心靈成長的貴人們

感恩 生命中帶領我成長的老師們

感恩 超碼家人實修分享的健健好

2022/5/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健健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